主题教育促发展|体军部召开体育学学科团队成立大会暨第五期红色知行论坛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05-11 浏览次数:

为紧密围绕学校主题教育工作方案中的“内涵发展提质效”重点任务,对标浙江工业大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十四五”学科建设任务高质量推进部门学科发展工作,经体育军训部学术委员会讨论商议、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组建体育学学科团队,重点帮助年轻体育教师了解科研、懂做科研,为科研梯队培养、年轻教师发展、部门学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文化。经过一个多月的缜密规划与精心筹备,5月9日,体军部体育学学科团队正式成立。

此次体育学学科团队以学校“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为指导思想,以“立地顶天”为科研特色,以“打造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做出大贡献”为科研目标,对照四个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申报和建设。体军部将采取“部门统筹、额度拨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扶持。

微信图片_20230517230022.jpg

会上,4名团队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团队组建情况和2023年目标任务。

王小娟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团队成员:王润、杨冬均、朱悦洲、边洪敏、吴迪、吕翔

王小娟教授团队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公共体育为切入点,以体军部全省唯一社会体育指导基地为平台,希望结合团队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和丰厚的过往研究基础,对成熟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微信图片_20230517225900.jpg

董青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传播

团队成员:俞杰、赵宸浩、戴丹丹、曹竹萍

董青教授团队以体育传播方向为重点,以体育教育训练方向为辅,设定出版专著和教材,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学一般项目和浙江省或我校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目标,通过组织团队学术研讨会议,加强青年教师自主科研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517225909.jpg

李海鹏

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研究

团成员:吴强、刘长春、罗华敏、沈巧儿、孙粤、王凯漩

李海鹏副教授团队以“体医融合”为抓手,从医疗角度重新发掘体育功能价值、从体育角度重新认识疾病本质,希望通过对大人群为样本进行研究,治理社会体质健康问题、协调医疗资源供给矛盾,为健康革命引入健身新理念。

微信图片_20230517225912.jpg

方国清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

团队成员:黄立刚、季盼军、高月娥

方国清副教授团队以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中国武术身体价值观念史”、“身体美学”、“武术传说叙事”、“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为四个主要研究分支,提出建设“以我为主”的服务型、自主型、目标型科研团队。

微信图片_20230517225915.jpg

  学科中心负责人杨东升老师进行具体说明,提出团队负责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科研过程是不断向上攀岩的过程,走的越高,观点越凸显,自然而然就想表达,这种表达不论什么方式,都是科研。要制定较高且确保落实的目标,通过前期不断的认知积累凝神聚力,以丰富的基础性研究推动高质量成果落地,在课题申请、学术专著、人才称号、思政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将对学科团队考核采取“负责人+成员”的双重综合考核方式,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档次。

  微信图片_20230517225918.jpg

   党总支书记陈晓雷为6位学科团队负责人颁发聘书并作总结讲话,提出要“珍惜”,特别是年轻老师要珍惜导师带徒的难得机会,珍惜部门的良苦用心,认识科研的极端重要性,毫不迟疑投入进去;要“规范”,学科团队不能有名无实,要规范运转,特别是团队负责人要切实担负好带队责任;要“严谨”,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科研工作需要,不能隐形变异,要杜绝学术不端,宁可慢一点稳一点,不走捷径、不留隐患;要“出彩”,通过团队建设,导师带动成员出更多科研成果,在往年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让学科团队制度不断增强生命力;要“共进”,团队负责人要带领成员共同在科研路上不断进步,增强内功,团队成员也要与部门学科建设共同进步,寓个人发展于团队发展之中。

  照片1.jpg